“龍首大講堂”十三講之陜西虎文化
2014年5月26日,由陜西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龍首大講堂”迎來了今年的第一講,也是繼開辦以來的第十三講。主講人孫婧副研究員以“陜西虎文化”為題,深入探討了虎文化的萌芽、形成及發展等問題。講座由丁科民所長主持,全所四十余人到場并認真聽取了此次講座內容。
孫婧長期致力于傳統民俗文化研究,涉獵廣泛,尤以美術研究領域見長,藝術理論知識的豐厚積淀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此次講座圍繞陜西虎文化的萌芽、形成與發展,從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角度由淺入深的講解了陜西虎文化的淵源及特點,并配以大量出人類學、考古文物的圖片資料,從圖騰崇拜、內涵象征、社會功能等方面縱向梳理了夏商、周代、春秋戰國、秦漢、唐代、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虎文化藝術特征,史料詳實,論點有據,條理清晰。
此外,她還重點闡述了虎文化在各類藝術中的體現,如建筑、繪畫、戲曲、舞蹈、雜技、幻術等,通過圖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虎的原始風貌,并指出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不斷發展,虎文化顯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即:原始時期的圖騰崇拜—人類保護神、夏商時期國家機器—軍隊的象征、周代國家禮制—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建筑虎文化、軍隊虎文化、藝術虎文化體系化發展、唐代人虎一體和人虎互變的人性化、明清的世俗化(虎與官文化聯系在了一起)和民俗化的方向發展。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理論性較強,主講人緊密結合自身多年學術研究經驗,從虎的淵源、文化內涵、寓意象征、功能主旨、發展方向等全面分析了陜西虎文化。六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使陜西虎文化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中華民族雄偉強盛的文化符號,也是陜西人正義、耿直、憨厚、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代名詞。